close
寫一部屬於山的歷史 文:楊娉育
打狗,山與海的交會,藍與綠的組合!美嗎?很美啊!翻開打狗青史,卻不知山的落腳點到底在哪裡?無論談哪一樣,柴山都是附屬的。人類文明總是歷史著墨的主力;然而,山呢?這個三、四十萬年生命紀錄在哪裡?森林,它們不會吶喊、不會抗議!但是,這場生命更替的攻奪與搶佔、謙讓與包容,卻是在安靜緩慢中〝沸沸揚揚〞地進行。他們相互牽制、也彼此合作。他們不說話,卻不斷地用著另一種方式告訴你這個生命的故事。我們該學著如何解讀,但得用他們的方式。
森林的故事
森林的長成,一直是在悄然無息中進行。成長的每一個歷程總含納著每一個轉折與蛻變,也包含著一個地方環境的生存意義與精神意涵。對高雄這個高度開發的都會而言,柴山的猶如城市的生脈,它為人類孕育淨土;所要求的回饋只有「尊重」、「不干擾」,讓山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然而,人類卻常常做不到。
次生林演替階段的林相
若以森林的長成階段,從裸露地、次生林、到終極林相,柴山的林相目前應屬次生林成熟期的階段。翻開史頁,人類文明總伴隨著自然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更表徵著資源掠奪、滅種的事實!文明不是一個純然正面的意義,人類文明過程的紀錄中同時寫下自然的歷史;然而,那段歷史中它們常是附帶說明,也經常傷痕累累。
一塊低海拔的山坡裸露地,無論是自然崩塌、或人為破壞使然,首先進來的是陽性草本植物,如五節芒、咸豐草、藿香薊等人們稱謂的雜草。人人都說雜草無用,這可大錯特錯!雜草既有情、又有義,它讓乾涸的土地開始儲存水分,也改變土壤。接著就是灌木叢,而後愛好陽光的先驅樹種便進來了!它們猶如一群陽光少年,生命力十足!在柴山,構樹、血桐便是其中翹楚。
然而,柴山的歷程常常是陽光少年與灌叢齊頭並進,還真是〝韌性〞到極點!它們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就能形成濃蔭的樹林。榕屬的榕樹、稜果榕、咬人狗、恆春厚殼樹、粗糠柴…等初期林木,也在這當中快速進入。稍後,後驅植物如九芎等也開始出現。當這群先鋒部隊的樹冠遮住了大部分的陽光後,耐陰樹種也就隨後報到。然後,這群陽光少年開始慢慢地、有風度地,讓出當年打下的天下!而後,細葉饅頭果、香楠、小葉朴等開始在下頭長成。
熱帶季風林-木質藤本植物的天下
而此時,林下的附生植物與蔓藤植物也開始出現,三角葉西番連、風藤、串鼻龍、毬蘭…,佔據林下的空間,讓層次逐漸複雜,森林的密度加深。柴山屬熱帶季風林,木質藤本特別多,菊花木、猿尾藤、腺果藤、盤龍木…等,粗大的木質莖部,蜿蜒盤據,加深林下的密度。
別忘了灌木叢,山棕、烏柑仔也不少呢!還有,灌叢下原本盤據的陽性草本也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耐蔭草本植物,如姑婆芋、月桃、細葉麥門冬…。你說,這森林的層次,密不密、精不精采!先鋒林改變了土地、環境、溫度,林中容易涵養水分,逐漸自然演替、孕育出越來越多樣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次生林了!
在地化的轉變
低海拔森林的層次、林相雖說有判定依據,然而,溫度、雨量、緯度、地質、雷電、人為干預…,都將改變柴山林相與植物的特性。柴山,因人類文明發展緣故將之徹底隔離而成為孤島型、獨立、完整的自然生物島。因面積廣大,生物歧異度增加,也加劇了演替的速度。例如,根據陳玉峰教授早年研究,這裡的一些樹種逐漸形成二、三代木在原樹幹周圍連續併生的現象;就我們的觀察,恆春厚殼樹、狗骨仔、小葉朴…等均有此現象。
柴山的終極林相?
柴山隆起的年代有三、四十萬年,這中間應曾經達到其終極林相的階段。在重建古早柴山樣貌前,諸多因素必須同時考量。石灰岩地質、加上土層薄,貧瘠是必然;這代表植物落地定居生命力與韌性的條件要求;同時,週遭人為的干預與介入,這些因素必然也會讓此地植物在繁衍的過程產生改變。
每當有人問起,人還沒來的時候,柴山的林相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總是很努力地去遙想…,遙想那山下還是潟湖、沼澤,平埔族人行經山下,搖槳至此,初次發現這片綠海的時代!那時,他們眼中到底看到了什麼….?
有關柴山的整體描述
在打狗史頁尚未發現對柴山林相的完整描述。
★宛如河流的蝶道、高來高去的群侯、數不清的鳥類:1863年史溫侯初至打狗,乘換小船從打狗隙進入潟湖。他形容在柴山看到滿山在岩壁上高來高去的台灣獼猴,又在其「中國鳥類目錄制定版」一書中描述在近海打狗曾發現天空像河流一樣的蝶道;又說打狗山有數不清的鳥類。當時柴山的植物群相應該還算豐富,畢竟當時漢人開發的歷史尚未太久,伐林燒柴必然是有,但是當時山下聚落很少,有哨船頭聚落、內圍庄,人口少,開發的壓力應該不大。
★1907年日治時代,日人因柴山過度的砍伐,而將之畫為保安林,禁止伐林,並開始大批種植相思林,然後讓其自然演替。但是當時仍需燒柴,故僅開放西側桃源里仍允其砍柴賣柴,但須負責在該處種林。這個政策說明了當時柴山的林木砍伐相當嚴重。
★1912年歐美採集學者卜萊斯來台採集如此敘述柴山的林相:「…它是一座光禿的山丘,僅有灌木,而且四周完全裸露,山丘上沒有樹木。」
★2005年3月柴山會針對內惟與龍井等裡進行口述歷史調查。五、六十歲的居民回憶幼年時山的景象,他們大多說,四、五十年前,山上多是相思樹;他們祖先的墳墓多埋在山上,民國39年因為清明掃墓還曾經發生一場森林大火!
開發壓力
★1915台泥前身淺野株式會社在東側中段進行開挖,這裡因採礦而成脆弱與裸露之地。
★西側桃源里聚落地處石灰岩崩積地帶,因觀光與果園開發行為,而讓環境過度承載,以致產生滑動。2003年地政處發布監測數字,每半年滑動約4公分。
★南端山區靠海東西兩側一邊有中山大學、東側有違建與合法住宅群。
★南柴山東側部分更有壽山風景區與動物園等公部門建築物。
★還有先違法後合法的廟宇,私闢的運動場那就更不勝枚舉。
★大量私闢的休息區。
整體而言,柴山位處大都會地區,從過往至今日,人為的開發與利用壓力一直存在。若非國民政府時代將其畫為軍事管制區,而無心插柳,大大降低了次生演替階段人的干擾與破壞,而得能看到今日面貌。要探討、想像柴山林相,這段人類開發歷史是不能迴避的。這可以解讀為何柴山每個地方次生演替的速度不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市柴山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