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叢林裡的荒野
如果你在偶然的機會拜訪這個徜徉在豔陽下的港都,請記得把視線移至西側黑水溝的旁的那一片暈黛疊障的綠影─柴山!高雄,這個工業區環伺的都會,天際線那灰與綠的對比總糾葛著高雄人的心;灰濛污染的空氣、及城區內雜遢壅塞的水泥叢林,像是要掏空人的心肺。柴山,這個水泥叢林裡僅存的荒野,像是高雄人無法分割的綠肺、毋能割捨的情感,寫滿了打狗的滄桑史話、道盡了人們的歡喜與悲傷。
柴山很美、很特別!崢崎的珊瑚礁與鐘乳石。春來,那雷雨中竄起的魔芋,輕訴著一個久遠的神話;五月的春風吹落了一地相思樹黃花,灑滿了母親節的溫婉。夏日,那逗弄枝梢的台灣畫眉啁啾鳴囀。秋天到了,烏桕變紅了,風中透著一股悠悠蕩蕩的神秘!像在訴說、像在低語。冬來無患子樹葉抹上黃彩,灑了一地落葉輕喚你來…!當深入山裡礁岩崢嶸處,那從斜崖傾洩而下的藤蔓綠瀑,像一簾幽夢的所在。

生命教育的教室
這裡是大人小孩學習與自然相處的好處所。森林的歷史也寫著人的故事,人類的聚落因為山的資源而來,當人潮湧至,自然資源砍伐殆盡,災難隨之而來!這時,人類方學到一個教訓,「山林滅了,人也完了!」1907年因為過度砍伐,日人將此地劃為保安林!1989年軍管的柴山部份開放,徒有開放、欠缺配套管理措施,柴山步入破壞的惡夢期。經過民間團體不斷努力,公部門也開始有保護的共識;1997年,高市府將柴山劃為自然公園。
對新一代的人而言,柴山意味著保育、保護的意涵;但對老人家卻有著另一種情愫。他們一談起這裡,每個人都寫滿了他們與山的情事。有人想起山羌的吼聲;有人對山棕則分外難忘,說葉鞘可做簑衣、葉子能當掃把、葉柄可編蓆…。說著、說著,老人眼中閃著光、臉上掛著笑!
人人都說這裡盡是夢的痕跡!每一草、一木都告訴一個亙古的道理:尊重生命,生生不息!這裡的每顆石頭、獸骨化石、不知名的陶片,訴說著兩千到四百年前,一段平埔族的滄桑史話。無論是馬卡道族也好,塔加里揚人也罷,沒有人否認,那是一群知足惜福、只取當下所需的民族;更沒有人否認,四、五百年前山下盡是湖泊沼澤,山巗至灣澳處盡是紅樹林的足跡;而那沼澤之上,常有他們的帆影!

侵犯與摧殘!
這座山似乎不斷地在貢獻他魯莽的精力,努力地抽綠!拼命地往上竄!像是要為生界尋找邁入未來的永恆之路一般。鳥類回報以旺盛穿梭的生命力!昆蟲賣力擔綱繁衍角色以回應。而人類回應的卻非利益眾生的精力釋放,而是展現毀滅式的摧殘本事!
君不見,當山徑上方攀延了一簇菊花木、或其他蔓藤時,人類可無法忍受〝稍低著頭〞的恥辱;馬上,開山刀伺候!當山棕隧道小徑,一掌山棕葉像一弓虹彩斜出了路邊,人類可不允許這種〝碰觸的侵犯〞;馬上,開山刀伺候!人類當真把「擋我者死」的精神擴大發揮的淋漓盡致!
只要有人的地方、剛好這裡又是風景甚美之處,就會發現鋤草、砍樹,森林馬上變成自家所屬的休息區,然後瓦斯爐、桌椅、鍋爐…全搬上了山!只要有人的地方,剛好某種植物有藥用性,就會發現它們整個群落在一夕間被拔除殆盡!然後仰賴其生存的昆蟲蝴蝶,也在柴山消失了蹤跡!
近年來,柴山的獼猴為搶時而攻擊人的事件層出不窮。議員聽聞大怒之餘,要求是政府將柴山猴群抓起來,運至中央山脈深山放生,〝以免危害人類〞。現場就是沒人告訴議員,以前的獼猴離人遠遠的,為何如今如此接近?在柴山,獼猴以前是個寶,現在卻變成草!這是為什麼?以前餵食獼猴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變相鼓勵餵食,結果餵出問題來了,卻都忘了這惡果是誰造成的。

以人為本的思維干擾政策
把猴群抓起來野放中央山脈!市長竟然認真研究起這個點子了,還撥市長預備金準備執行!長官衝動的命令,害死了執行的事務官,因為要在「不讓猴群妻離子散」的原則下抓150隻,技術性是一個大問題;放在哪裡更是頭疼!因為野放中央山脈猴群之間會傳遞接受餵食的文化,教壞其他野生猴群,中央應該不會同意。還好在民間團體與學者結合共同建言,將此案暫時壓下來。
高市府之所以有此命令,主要來自民眾的壓力。如上述所言,民眾以人為本的思維、及缺乏生態觀的錯誤思考已嚴重干擾政府施政。

柴山的問題來自於人!
生態的影響是一環扣一環,柴山需要的解決對策不是像目前一樣頭痛醫頭的治標方法,而是整體生態考量的管理與保護措施。
柴山其他諸如私闢休息區、濫採、濫墾、違建…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連帶影響猴群棲地與食物來源,同時讓獼猴干擾民宅的事件更加嚴重。現在遊憩壓力、與諸多不當的開發行為,已然超過柴山環境所能承載,雨後的崩塌與結構性滑動等現象,再再是過度使用的警訊。
對高雄市而言,柴山是一個都會型的自然野地,破壞的行為類型多屬遊憩消費式。因此,如何制定一套管理措施去規範人的使用行為、去教育民眾正確的生態觀,是相當重要的。
目前,市府的施政思維是:「人群擺中間,動植物靠邊閃!」所有相關政策多傾向直接「處裡」動植物,就是不太願意去面對人的問題。一來選票考量,長官有顧忌,下屬自然不太願意碰觸。二來人的問題複雜難解,還會抗議,耗費的人物力資源多,需要的時程也比較久。三是解決動植物問題,只消研究案就能有交代;人的問題解決對策可就不單純了,須有實務經驗;這不是成天坐辦公室的科員所能提出的計畫。

研究、實務、訓練無法結合
在柴山保護的執行過程中,高市府一直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研究歸研究、實務執行歸實務執行,兩者經常無法結合。公部門執法人員、或民間團體對生態破壞、或變化的判讀,有些需要研究與觀察;民間團體固然能做到某種程度的觀察,但是,深入的研究卻是政府才有資源委託學者辦理。實務上,執法者、與民間團體看到的生態問題,卻常得不到資訊解讀。
此外,在人員的培訓,公部門培訓期間短、內容著重在知識性,整體生態觀、與實務觀察頗為欠缺;特別是在問題面,經常會刻意迴避。而民間團體的培訓則強調生態觀與環境使命感,但是,在法律面、專業知識與實際執法面的實務經驗分享相對缺乏。兩者若能結合,必能互補長短。

土地倫理的最後防線
習慣登高山的人而言,或者認為柴山只是個小山丘,聽到有關柴山感性的陳述,每每嗤之以鼻,認為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然而,土地倫理精神所涵蓋的卻非僅是巨觀的地球,而是每個人足下所駐足的方寸之地。
柴山之所以美,就美在它在一個高密度開發的都會中所扮演的生命的意涵;它保住了都會個人生活與生存必要的綠地保證;它守住了當時即將崩解的土地倫理最後一處淨土。
如果一個偶然的機會,你來拜訪柴山,請記得帶著另一份的心情前來;不是觀光淺覽,而是一份「如山一般思考」的情愫,來這裡帶一份山與你關聯的記憶回家!你會發覺,那感覺,真好!

文/楊娉育〔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市柴山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