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那一群肥胖的人
1989年的某一天,有一群人,文人、醫生、各行各業都有;他們想做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夢的起因,是因為肥胖、虛弱,想爬山瘦身、健身;因為懶,決定就近挑個點。想著想著!抬頭一望,旁邊不就一座山嗎?好!就那個山-高雄人的厝邊,柴山!
爬呀爬!當肉雞變成土肉雞、當不再上氣不接下氣,輕鬆漫談於焉展開,漫談中的質疑、不解、衝擊,亦開啟了『柴山論戰』!民國78年,柴山部份軍管區開放了!好高興、卻也好心急!因為森林越來越小、濫墾濫建區越來越大!這才知曉,原來開放前要有配套的管理,管理需有法令與規劃,規劃前得有資源調查!但柴山怎麼徒有開放,其他啥也沒有?
就這樣,在1992年5月『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成立了!這群人開始向外取經K資料,調查、規劃、培訓、解說教育的工作遂開始展開!2001年3月告別地下組織身分,正式立案,名稱就用簡稱名『柴山會』,全名為『高雄市柴山會』。

柴山為何美麗?
不是因為這裡有獨一無二的動植物。
高度發展、工業環伺的都會僅存之自然野地。
貧瘠土地依然揮灑一幅多樣生命圖譜。薄薄的土壤、珊瑚礁石灰岩、熱帶季風林,畫出一張蔓藤與大樹糾織
    的生命之網 !
植物在地化的獨特演變。

柴山為何重要?
人類自然需求﹕尋幽踏青、沉澱冥想、自然教室、接觸體驗。
城市的綠肺﹕調節氣溫、過濾污染。水泥叢林中僅存的自然荒野。
學術性﹕孤島型生態體系。島嶼生態探討、基因庫保存、文史研究。
調節整個城市生態功能的心肺、在地文化厚植的泉源。

柴山有麻煩了!
1915台泥前身淺野株式會社在東側中段進行開挖,順向坡加上採礦而成裸露脆弱之地。
西側桃源里聚落地處石灰岩崩積地帶,因觀光與果園開發行為,而讓環境過度承載,以致產生滑動。2004年地政處發布監測數字,每半年滑動約4公分。
南端山區靠海東西兩側一邊有中山大學、東側有違建與合法住宅群。
南柴山東側部分有壽山風景區與動物園等公部門建築物,環境承載已然過重。
還有先違法後合法的廟宇,私闢的運動場不勝枚舉。
大量私闢的休息區。目前初步統計,約有200處以上!

管理的現況與困境
多頭馬車,林務局、軍方、高雄市政府、國有財產局。
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每個單位對柴山的態度都保持有點親、又有點遠。
公權力的人力與效率。
欠缺主要政策去整合資源,易形成浪費資源、或造成某個介面完全沒有資源!
因為民粹主義、因為政治的選票考量,公部門錯誤政策因而產生。
大家都不想去碰「人的行為管理」這個大麻煩!
面對地方與中央民代,公部門難為。 

我們要做什麼?
光只有紀錄、觀察是不夠的,最難的是:如何積極行動去搶救!積極搶救必然會與政府產生衝突,而柴山會勢必不能畏懼;但衝撞之後,如何對話、進而影響政策,更是對柴山會莫大的考驗!不能自我設限、要不斷學習與調整的經營方針規劃,首先該有的認知是什麼?
第一件必須有的態度是:不怕找麻煩!也不怕被找麻煩!
第二件是:必須要對話!沒有對話,就沒有溝通。
第三件是:必須能有壓力性的監督,沒有壓力,擋不了錯誤的決策!
第四件是:視野要廣、觸角要深!

我們怎麼做?
(一)累積民意:
柴山需要民意,對政治而言,這是在現實不過的課題。因此,活動設計必須有組織扎根設計,設計原則是必須是有行動與實踐力的,不是只是純粹知識性的攝取。
生態志工與解說員的培訓!每年兩期志工培訓,每兩年一期解說培訓。培訓對象包括社會人士、大學生、小朋友。人才的培訓不光只有制式課程的設計,還包含每個月兩次的講座,與實際的調查計劃,另還有實際操兵設計。
生態與文化結合的活動〜柴山祭。整月份活動,文化與生態結合的祭典、戲劇與詩歌的創作、環境與人文教育的柴山祭!藉以檢視培訓與社造的成果。
柴山生態紀錄。每個星期二固定上山觀察,每月與民眾共同上山的「上山走走」。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泥塑心社區」、「山與埤塘的情事」計畫。主要推動區域在山下的社區,目前主要著力內惟、龍井台泥廠附近。民國八十三年台泥提出廠區變更案,主以開發為主,並未觀照生態復育、與附近社區的整體考量,經過為期八年的衝撞,柴山會以調查紀錄的資料與數據,與台泥重新建立對話溝通管道,以實際口述歷史調查成果,對台泥公司提出「生態廊道」與「工業遺址」保存的建言。
(二)政策監督與影響
早期多以記者會形式,對政策提出批判;例如,台泥案、柴山缺乏管理對策、催生自然公園成立…等;但是,批判之後如何做,則無足夠資訊與經驗提出有效對策。
經過多年的催生,1997年柴山正式公告為自然公園。
觀照台灣環境:環境的破壞經常環環相扣,我們開始關心台灣山林、水資源、空污、土地毒害等議題。1997〜99三次北上參與保棲蘭檜木林運動、1998年與幾個環保團體連袂深入有害事業廢棄物毒害土地問題。而保護高屏溪南台灣水資源議題,十年來未曾稍停。
2000年發動全民連署救柴山運動:因為破壞、因為政府消極不為,柴山會聯合教師會、工會組織發起全民聯署救柴山運動。
那一場運動之後,柴山會面對幾項困境:缺乏專業監督、生態認知格局過窄以致於自我設限。於是開始調整,不光只是批判,亦開始提出實際因應對策。
修正經營方向:將人文創作與藝術融入生態領域;朝組織、深根經營。
(三)學習從城市的視野看柴山的定位
視野:山與人的故事、山與城市的關係、山海河結構的城市線條。
高雄的城市記憶與產業的結合。
讓生態從自然荒野進入城市的角落。
學習用宏觀的視野來檢視政策。
學習面對問題、廣度思考、找資料、想辦法解決。
(四)開始廣泛地學習關照廣義的環境問題
跨港纜車計畫:跨第一港口纜車計畫。一場專業的學習:融合生態、人文、產業與觀光!一場認識官場思維的過程。用長期的觀察紀錄檢視規劃書所謂的效益。
以同樣的視野檢視關照高雄輕軌計畫及其他重大建設計劃。
搶救龍巖冽泉的始末。

結語
這是個山與海的城市,有遊港、看山、走河…,一系列有山有海的觀光菜單﹗有響亮的 “海洋首都” 城市口號﹗然而〜
我們有山的文學、海的詩歌嗎?有夜晚孩子們床邊山與海的神話故事嗎?有一處以土地故事為素材的街道規劃或建築創作嗎?我們保留了什麼?創造了什麼?讓高雄的影子〜有山的痕跡、海的味道?讓我們所在的角落,有著世代傳唱的共同記憶?
畫在表皮的土地印記,是很容易被出賣的!城市的遠見…,得從 用“心”去說土地的故事 開始!細細思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市柴山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