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貓纜的新聞像每日一爆般,勒緊台北市政府的神經!貓纜所發生的眾多問題,幾乎在高雄環保團體與政府交手「高雄跨第一港口路段纜車興建計畫」中,都發生了!2004年高雄這個路段的纜車計畫「暫時」停止了;然而,高雄市政府卻從未正式公佈這個路段確定不興建!至今都有高雄市議員三不五時在把該計畫重提要求興建。
我們認為有必要再將當時針對跨第一港口纜車計畫相關的文案再貼出來。有柴山會紀錄完整的文章、還有夥伴繪製的漫畫,從政府決策、環境與文化爭議、公部門態度…等,做完整的記錄。當初我們被說成〝一群阻礙高雄發展的人〞,現在證明我們當初所提都是對的,如今我們總算可以出口氣了。
請大家進去看這篇2004年所寫的文章吧。我們期待喚起大家的記憶,也能了解當時大家對該案的努力。希望,高雄市政府能正式放棄該路段纜車計畫,另外評估其他路段!更希望像台北貓纜這樣離譜的政策不要再發生!
繪圖:小靜
【高雄跨港纜車專題】2004/5/31
【前言】跨港纜車計畫從民國七十幾年就曾被提起,幾年前再由建設局提出,但當時府內對此有雜音,多認為難度太大、財務分析不樂觀…,之後遂不了了之。直到中央高山纜車政策納入重點建設,其中未包括高雄跨港纜車,市府都發局於是積極向交通部申請相關經費,中央為避免被批為重北輕南,遂同意給初步規劃設計經費。請各位且耐心地將整個專題看完,因為這項計畫的決策流程顯現執政者的思維與態度、及高雄民間監督的問題。
我們需要跨港纜車嗎?
文/楊娉育2004/5/31
一個讓人費解的計畫!
半年前,媒體又開始出現跨港纜車的消息,負責的都發局說那將讓高雄觀光有契機、會帶來很多商機,之後又登載已經有廠商願意投資四十億等訊息。所有的訊息都指向政府「就是要建」的意圖。這樣的消息讓環保團體感到相當恐慌,加上公部門均以計畫尚未完成規劃評估為由,拒絕提供資料;既然尚未評估規劃,公部門又為何頻頻放出興建的訊息?這是否意味著都發局吃了秤鉈鐵了心,決定蠻幹到底?
當媒體出現的全是纜車正面的資訊時,站在監督的立場,我們覺得應該適時放出反面訊息讓民眾知道。5月25日民間數個環保團體連袂召開一個公聽會,針對跨港纜車興建的問題進行溝通。席間除了環保團體外,還邀請公部門都發局、港務局、及專家與會。
在討論之前,先由民間進行纜車的潛在危險、災變、及後續經營困境的報告。接著報告的都發局副局長吳文彥表示,這是一場已經預設反對立場的公聽會,是一場不公平的公聽會。我們也不客氣表示,之前民代與公部門所辦的公聽會全邀請贊成的民代來讚聲,我們全被排除在外,那樣的公聽會又何嘗公平?如果我們仍保持所謂〝中立〞的態度,全是正面訊息的傳媒根本不會有興趣;至少在這一場公聽會上,我們應該指出一個問題:這個纜車的決策程序是有問題的!
跨港纜車面面觀
試想,一個從海岸拉到山頂、還要跨港的計畫,不用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法沒這一項,同時他們也將開發長度與面積規劃在其他可能被審查項目的臨界點〕、沒有公共論述,一切像是一個普通的公共工程;更弔詭的是:公部門堅持不公開計畫內容!儘管無法得到精確的訊息,我們仍試著以現有的訊息整理纜車興建與否應考量的幾項因素:
一、環境衝擊與安全問題:
旗津海岸公園→旗后山→南柴山→哈瑪星
跨港纜車第一期所進行的方向是從旗津海岸公園往上拉至旗后山頂,挑高64公尺越過第一港口到柴山南端,經中山到千光寺旁的軍區再往下拉到哈瑪星社區。規劃必須考量旗海岸公園海岸侵蝕的問題、南柴山崩塌與破碎的環境潛藏危機、哈瑪星地質鬆軟…等環境問題。另第一港口極強的瞬間切風及國防安全問題,似乎不被認為重要;畢竟,港口大船往來頻繁,上空纜車拋下一顆炸彈、或纜車意外都將危及港口安全。
二、文化保存的問題:
跨港纜車經過了四個古蹟區的上空:旗后砲台、旗后燈塔、雄鎮北門、打狗英國領事館。路線雖避免直接經過建築體上方,但是古蹟保存的精神強調週遭環境地景的完整性,這個計畫無法避免地切過了四個區域的上方;對於古蹟區景觀視覺勢必造成切割。
三、挑戰城市美學、與歷史情感:
旗后山、打狗隙、柴山、海港,這樣藍帶與綠帶、海天一色的意象,是高雄的城市入口意象,也是高雄人的土地記憶。城市變遷迅速的高雄,這個入口意象聯繫老一輩與年輕一代的共同記憶,有著深刻的歷史情感意涵。正當大家不斷向台電嗆聲提出要遷移鐵塔,不要讓電纜切割城市入口的天際線時;怎麼政府突然昨非今是地提出更龐大的天際切割計畫~跨港纜車!而著眼的論調全是觀光利益,沒有人文的考量!
四、跨港纜車是否是一個環境與產業「永續發展」的計畫?
曾請教過一位專攻觀光產業的經濟學教授有關跨港纜車的效益評估,他說到一個重點:觀光纜車的人潮量是遞減的,隨著新鮮度的減低而降低;運輸交通計畫人潮是遞增的,因為需要與習慣。但是,看了纜車之前評估簡報,發覺這個跨港纜車的還本期竟然與高鐵一樣,它開始賺錢的時間是16年後!問題是纜車的高峰不會超過十年!既是BOT,那是不是政府準備一路補助、賠償到底?我們到最後是不是要再花錢去拆?而興建中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文化資產保存的危害、城市美學與環境觀的誤導,這些問題我們是否思考過?
台灣把「永續」二字叫的震天響,然而諸多政府計畫是否考量到永續?這些所謂的商機,造就的是人民的商機、還是企業的商機?商機過後,由誰花錢去善後?商機是建立在自然與人文的浩劫上嗎?
有遠見的城市?
都發局將跨港纜車稱之為有遠見的計畫!除非遠見二字重新定義為:十年的城市計畫!否則,在許多國家出現觀光纜車廢墟化、經營困難的時候,它不應被稱為有遠見的計畫!記得公視城市的遠見—德國魯爾工業區再造計畫召集人曾說過一段讓人動容的話;「在有限的經費,我們得思考到底是先朝交通、文化、或者景觀去做比較好,最後大家的共識是景觀!先改良景觀,才有好的環境讓其他的部分朝向好的改變。…我們希望一百年、甚至五百年後歷史學家會看到這些東西。」德國人面對規劃態度是嚴謹、順序脈絡清晰,更可貴的是一份歷史的使命感。
我不知道我們的遠見與別人差多少,但是,至少我看到,他們的遠見讓原本醜陋的魯爾工業區變得美麗;而高雄充塞著利益與商機的遠見,將可能讓原本美麗的記憶毀滅!公部門的所謂〝遠見〞裡,歷史、人文、自然景觀能進入思考的排行榜嗎?真的讓人懷疑、也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