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柴山祭七年之後         楊娉育

小蝦米有一個夢想〜
文化將描繪城市線條,而生態會填滿工業高雄的內涵!
小蝦米還有一個夢〜
土地人文會累積深化、會綿延不絕、會串起世代記憶!
所有的夢想,都註定要與炒短線的台灣拼個長短!
用什麼去拼?用時間、用耐力、用一顆真心!
於是,小蝦米寫了一首「柴山祭」的詩歌。
而今,柴山祭,這首天與地、山與海的詩歌,竟已經吟誦了七年…

●山的呼喚!

        下雨了!如同以往在五月柴山祭第一場儀式後,每次祈雨老天都給了回應。伙伴們都笑稱我們的尪姨真是夠力!每次都靈驗。每年五月,「柴山祭」總是準時報到。這不是官方主辦的活動,而是民間團體孕育而生的在地慶典。「柴山祭」,這群在驕陽下揮汗、在大雨中吶喊的人們,所為何事?既非為了自家的荷包,也非為特定社群利益;那究竟是為了什麼?每每問起這個問題,大家總側頭苦思,難有答案。「嗯…我們只是希望這片土地能夠健康,這座山能永遠自然長綠!這樣算是答案嗎?」

        歷經數月的乾旱,「柴山祭」五月十三日祈雨,五月十九日降下數日甘霖!乾旱的柴山趕緊吸了一肚子水氣;頓時,垂頭的蔓藤仰頭微笑,大樹展臂狂嘯!萎靡的魔芋花朵,回應著雷聲、吸足了水,霎時衝出泥壤,如長槍挺立柴山中!證實「雷公槍」的美名所言不虛!
五月二十日柴山祭童言童語話柴山,一群大小孩依舊上山準備定點與動線解說。大雨中,人潮仍然慕名而來。那天,佇立雨中,一身濃綠
的柴山把大伙團團圍住!駐足、傾聽…我們當真聽到了山在歡笑!

●「柴山祭」~逐夢、築夢、圓夢!

        「柴山祭」!祭什麼?祭天、祭地、紀錄一曲芸芸眾生的生命之歌!高雄市人與自然的史料紀錄,從山開始。遙想數百年前,柴山下東側尚是沼澤淺海時,柴山裡,就有著人與山的記憶。「柴山祭」要寫一個古老與現代的紀實、要築構一個以生態為骨架、以文化藝術為血肉的夢境。

        這有些抽象、也太遙遠!理想與學理的文字語彙,總讓人迷惘!既不能說有什麼不對,但是也看不到具象的証實。而如果你到過歐洲幾個著名都會如巴黎、羅馬、巴塞隆納…,人文、藝術匯萃其間,沒有人否認,那的確是從夢想起家的城市。對水泥硬體、工業區充斥其間的高雄而言,夢境在何處?又用什來圓夢?

        或許該直接問,如果你手中有筆,這個灰沉沉的水泥城市,你會先想畫上什麼顏色?綠色啊!高雄就缺綠色。柴山,之所以被稱「綠肺」,就因這裡已是高雄僅存的自然野地。然後呢?當然是對灰沉水泥方塊下手,改變雜亂生硬的醜陋線條。最後,在這個城市骨架內再填上人文的血肉;政策制定、人民行為模式、活動的設計會築起軟體的內涵。

        而整體軟硬體運作是否能深化、累積與厚植,這當中的關鍵,全繫於思考源頭是否有「生態感」的觀念!這裡所謂的生態感,就是讓整個城市功能形成一個生態活流,能量、地力、資源的運用模式,在活流觀念裡完成生態永續的目標。

生命、智慧、包容的「柴山祭」

        當形式架構完成,從中貫穿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對柴山祭而言,生態哲學猶如主題曲,會在每個活動角落響起。那將讓活動不至於流於浮誇空洞,而無法深根;不會被導向純消費的商業性操作,而失去哲學性思考與改革的本質。

        沒有人否認,柴山很美、很特別!從假日壅塞的人潮可窺知一二。人們之所以來,是因為這裡很自然;只是,親近自然的方式卻是把居家器材全搬上山,佔地、濫墾、私闢休息區,而讓山不再自然。「柴山祭」設計首要,或許得先問,我們欠缺什麼?高雄人不缺物質,卻極度缺乏一種自然的心靈領悟與對優質環境的認知,這是整個台灣的寫照,也是台灣近三分之二山林山崩土解惡夢連連的原因。

        築夢山林、利益眾生!生命、智慧、包容!高雄的歷史該有這樣的痕跡,不是嗎?然而,如何具體呈現這些抽象觀念?優質環境的創造要有「智慧」的遠見;文化與生態多樣活潑性的呈現,需要「包容」;而永續經營的精神依歸,則來自對「生命~芸芸眾生」的大愛領悟。
        「生命、智慧、包容」的精神,貫穿每一年的「柴山祭」。

多樣性的「柴山祭」

         自然與人文、山與海、陽光與綠影,加上深根的操作要求,多元、變化、傳統延續的思考下,「柴山祭」活動形式的設計讓人頗傷腦筋。而築構這些形式的素材運用,就是一個大問題。素材攫取於上述內涵,而當中還涵容了生態的學理。抽象的精神與學理,如何透過具體素材而得以具象呈現,執行過程還必須兼容文化面向的傳承與創新;對一個生態團體而言,這著實是一個大考驗。近年來,柴山祭又與社區營造的政策結合,希望帶動社區重視生態與當地人文。這樣的操作讓活動更加多元,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執行的困難度。

        近年國際高喊生物多樣性,「柴山祭」也融入了這樣的特質,每年主角各不相同。2001、2002年「魔芋」為主角,以其特有的氣味、及人為破壞的遭遇彰顯「包容」的精神。2003年在景氣低迷之際巧妙以「生命力」強韌的「構樹」來當主角,適時與時事結合。2004是「台灣獼猴與猿尾藤」,自始活動主角變成雙響砲。2005年是「黃裳鳳蝶與馬兜鈴」;2006年「黃荊與平埔族」;而今年「姑婆芋與咬人狗」〜姑狗奇緣,這兩種深具強韌生命力的植物躍上舞台。

        之所以主角選定都與時事、現況結合;一來讓自然貼近人的生活;二來與政策結合。多元來自多方的交互影響,生態、生活、時事政策,彼此連結、影響,也相互刺激。因每年主角不同,自然不會過度炒作特定標的而造成危害的情形;同時也能彰顯柴山生物多樣與活潑的珍貴。變化也容易引來民眾的好奇心。這兩年,每每時間接近了,就開始有人會問:「今年柴山祭的主角是誰啊?」

        整月份的活動每週各有不同。第一週柴山祭開幕儀式,用祭典、舞蹈、人聲音樂、戲劇…去設計,每年營造的素材不同;有古老莊嚴、有活潑逗趣,為「柴山祭」開啟一個悠遠美麗的序曲。第二週童言童語話柴山,由柴山會培訓出來的小小解說員、中學生、大學生、社會人士,不同世代分站解說柴山生態事給大家聽。小朋友的討喜、大學生的無俚頭、社會人士的深邃沉穩,讓解說多樣、特殊又活潑。而最後一週嘉年華式的閉幕曲,在山下社區內舉辦;有街道裝置藝術形成的藝術廊道,或結合常民文化、也有化妝比炫踩街的人們歡樂穿梭其間。

        2007年的柴山祭首次與常民文化結合,生態的線條與內涵外,還加入歌仔戲、布袋戲。其中,布袋戲偶成了解說員,說一場柴山姑婆芋與咬人狗傳奇〜婆婆與狗兒的故事;在定點解說中戲偶也成了生態說書人。而傳統廟會的模式則出現在「柴山祭」的閉幕曲。台上是歌仔戲台融合現代舞台,台下則有捏麵人、膨糖、棉花糖等過往童玩的攤位;而大紅燈籠則被生態彩繪燈籠所取代。

深化、厚植、改革 

        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舉動、每一項政策思考,「柴山學」的蘊釀、累積、與厚植成了現階段重要目標。諸多活動設計思維所及,有哲學、科學、文學、產業、都市規劃…,而何以必需如此繁瑣地思考?因為要累積柴山學的厚度、因為要成就改革之功!且活動之始,觀念與思維一旦扭曲,環環相扣,後頭整個計劃也如蝴蝶效應一樣完全走樣! 

        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土地人文與生態的融整、傳承與創意的「柴山祭」!高雄,是要用大把金錢快速地黏貼一個空殼呢,還是用真心與耐心去擘畫一個未來的生命圖譜?我們總不斷思考,「柴山祭」如何得以持續修正而不陳腐、有實踐而不會淪於空談、能累積文化厚度而不至於只有淺層表象的操作。思考、學習、修正!七年累積的柴山祭,我們逐步地往柴山生命所揮灑的柴山學邁進。

●柴山祭〜悠久綿延的創作!

       七年了!柴山祭出乎意料之外地吟誦了七個年頭。我們總不斷地想,還缺什麼、該怎麼修正?每一步都走的戰戰兢兢、卻又大膽!只因生命、智慧、包容的「柴山祭」,是反省、深根、改革與文化創作的!那感受一種不是短暫絢爛,而是〝悠久綿延〞的美麗創作。而這般創作的力量源頭,卻是哲學的腦、文學的筆與生態的線條!
(部分文章刊登於「百世教育雜誌」190期2007年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市柴山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