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另一種價值  

後記:  

    這四個系列要貼上去時,曾有人問我:「文字量這麼的多、又有點沉,誰要看?現在年輕人都不愛看文字了!圖越多越好。」聽了,有點想哭呢!因為才剛從德國感受了一場用嚴謹、開闊、深層與厚植來擘劃美麗的過程,但回來卻得退回去那原來的思考窠臼。

    我該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還要很可口地去寫這次遊記嗎?因為怕沒人會看。自己不是有名的作家,楊娉育這三個字擺上來也沒人會裡你的;誰會看呢?天人交戰中,想起站在柏林街頭,那種想到台灣卻無能為力的悵然,就這麼湧上心頭!

    就挑戰一下吧!總是會有人看的,會有人願意去閱讀另一種非賞心悅目、但深切真誠的聲音;我相信…。第四個系列,也是最後系列,就真的有點沉了!請大家耐心看吧。其餘的,就演講日再談了。  

綠色、人文與歷史的軸線  

  
 
928走在柏林的修普雷河畔,撿著一路楓紅之後,就步入卡斯塔尼亞樹叢中。綠色彷彿是德國的標章,從西南邊殺到東邊的柏林,一路相隨的是河流與樹林。生態緩衝與保留區的設計,緊跟著勾勒德國的藍帶與綠帶。綠色,總以不一樣的身影輕巧地、或豪邁地劃過每個角落。無論在小城烏茲堡,還是大城柏林,綠色環繞幾乎是都市規劃的上位原則。

    突然,頭頂輕輕痛了一下!「唉喲!是誰敲了我的頭?」。細瞧…,哦!原來是卡斯塔尼亞的種子掉下來正中頭頂。撿起種子仔細端詳,陽光下的它閃著褐色斑斕的亮彩。卡斯塔尼亞,不能吃、也不能用,沒什麼經濟價值,在台灣大概沒有活命機會了!然而,它們在這兒愉快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與土地共舞的悠遠記憶!而這個理由,竟是住民認定「理所當然的價值」!

    我迷惘了!這種「理所當然的價值」如何能存在於這個國度?卡斯塔尼亞彷彿在說一個土地築構人文的故事。大樹與草花揮毫的過程,有著人的身影;而人文勾勒的背後有著歷史的軌跡,軌跡裡頭則是土地眾生的生存印記。既是軌跡,那就沒有哪一段是可以被遺忘的。

    各位了解我在說什麼嗎?我正試圖解釋那深藏在台灣土地內部、疾聲呼喊救命的土地記憶,是如何在德國保存與重建的方法中得到可能的救贖!

守著十四年的記憶  

    烏玆堡沒什麼變呢!喘吁吁地登上了Marien山丘的城堡,往下俯瞰整個城市,那天際線的線條依舊是紅屋頂的天下,而最上層仍是教堂的尖塔。烏茲堡也有大樓,就在火車站旁新蓋的建物。Micheal說多是傳統建物的烏茲堡開始有人認為該有新式大樓,說大家不應該那麼保守;然而,蓋完了卻乏人問津。而二戰後決定要完全現代化建築的法蘭克福最近開始懷念傳統建築,計畫部份回復舊有建築。

    傳統等於保守,也等於不進步!我們總是樣版制式如上思考。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進步之間,是誰說這兩者是兩極論述的?在台灣,我們如斯地被教育,說這是只能從中選一的選擇題;於是,台灣的老建物、常民生活的智慧難有善終!我們的都市計劃師與建築師用著我們無法理解的「現代」、「後現代」語彙,把美國既有的「都會必有高樓」價值思維與歐式公園設計,全套複製在台灣!久而久之,複製品取代了數千萬年土地累積的記憶!台灣,彷彿沒有了文化的根!

    往下俯瞰,遊客如織!現在非假日呢,哪來的人潮?一看東方面孔不少。而19日前往的紐倫堡亦然,老城完整保留當年南德中世紀的傳統建築、巷弄與街道。那建築有著當年經貿中心的氣勢,各樣的建築、包括教堂都比烏茲堡大多了。也是遊客如織的紐倫堡,旁邊的新城則是工作處所,觀光客沒什麼興趣。

    南德巴伐利亞一帶傳統民家木格建構的家屋在這裡保存的很好。而行有餘力後,家屋外邊加上漂亮的雕塑炫耀一番,那也成了特色呢!爾後在羅騰堡、徒賓根我們也都能看見這類型的家屋。有雕琢的、有樸雅的,無論是何種形式,那些都能讓來者串起時間的軸線,清晰地閱讀他們所敘述的一個在地發生的共同故事。

    觀念決定許多具象實體的呈現;當然,「不變」是否等於保守、退步的代號,也有了不一樣的詮釋。總之,他們不會讓不同世代「人事全非」! 

守著十四年記憶的烏茲堡天際線

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進步  

    無論是烏茲堡、還是紐倫堡,十四年來那少有變化的外觀實在解釋不了我們對「變」等於「進步」兩者絕對關聯性的價值認知!外觀不斷在變的台灣,速度之快已經讓我們完全無暇反芻、與找尋那既有的文化型態與價值!然而,對此現象我們的集體意識是「那才叫進步」!這樣的字眼不斷在政治人物口中出現,這也像變成台灣標誌般地成為集體共識!當夾雜著政治意圖與意識形態之爭後,「變等於進步」成了文化追殺的正當藉口;然後,我們的景觀不斷從頭來過!烏茲堡與紐倫堡的不變,深深地撼動了我的心!

    烏茲堡的觀光讓人們走進「傳統」與人文交織的街道裡頭去感受那種文化的味道。人走進去了,附近的住家商店才能受惠。然而,那種引人想走進巷弄的氛圍,則是長年累積厚植的人文。裡頭有傳統、保守的成分,而在他們的觀念裡,那不代表不進步。不是如台灣一樣,用某一處風景美麗的「點」當成觀光重點,再環繞該點進行商業觀光開發。而能來投資的全是有錢的企業,完全造福不了在地的住民。

    全球化浪潮下的所謂現代化與商業經濟模式,讓傳統與在地的樣態逐漸失焦,無論是景觀、還是經貿。但在德國,我看到那用觀光來捍衛傳統的企圖心!雖然有些地方失守了,但是,人文的傳統身影卻是如此深刻。這點,在台灣是很難看到的!看不到國家政策的上位引導與支持,只聽到口號式的政策交代。唯一活著的是在地性的少數組織,腳步懵懂、蹣跚地堅持著!前頭擋著地方「民粹集體意識」與政府「壓迫的政策」。

傳統中看到現代紐倫堡的街頭一隅。

面對歷史!  

    有一件事,讓這趟旅程始終跟著一份感動,因為一路上不斷出現的歷史印記。這裡,我只提慕尼黑的Dachau〔達郝〕集中營紀念館。試想,這個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所留下的史料與遺跡會是什麼?除了殺戮,還是殺戮!誰的殺戮紀事?不就是德國人殺害猶太人的紀事。這樣的事,還留下來,太丟人了吧!是的,德國選擇的不是讓一切消失不見、不是硬坳史料,而是選擇面對歷史,承認錯誤!於是,Dachau集中營紀念館被保留了下來。

    悲傷、肅殺、懺悔,影像中餓孚痀僂的身影、對照被俘虜前的燦爛笑容,年輕的、壯年的…,那裡頭不斷敘述一個個生命消失的故事。讓人尤為心痛的是影像中千萬個空洞的眼神,說著對生命不再想望的心死!你無法想像,這是在加害者的家中所寫下的故事。

    偌大的集中營工作場所部份保留,其餘的拆除留下地基形狀,形成另一種展示廣場。而毒氣室、屍體焚燒室、包括守衛塔、鐵絲柵欄…全數保留。在後頭興建了三座紀念建築,正中間是猶如教堂般的慰靈塔,左側像一個走向死亡的焚化大門,裡頭空無一物,只有一道光柱直射而下,照著擺在地上的花朵,牆上寫著希伯文碑文。整個場域沒有輕鬆供你吃喝與購買商品的地方,所營造的氛圍就是靜肅!我們費時五小時看完,空著腹撐到在車站吃到午餐已經是下午四點。

    太不合理了吧!連吃喝的場所都沒有。是的,那是悲痛的死亡紀事,你怎能讓口腹之慾與紀念商品凌駕所有一切!  

帝國背影,傳統與現代看得見!  

    初到柏林,好一個帝國崛起的氣勢!什麼東西都很有氣派!走在布蘭登堡大門的路上,中間是卡斯塔尼亞樹一路引來的人行步道,兩邊才是車道。無數個博物館、教堂、公園、紀念館、國會大樓坐落在兩邊。到了波茨坦廣場則是現代建築的商店建築,節能的設計充斥在每個角落;候車亭、樓房建體、中庭迴廊…,現代節能的身影絕對讓你看得見。另一個場景〜亞歷山大廣場,古老的水池揚著現代優雅的水舞飄花,背後的老教堂、旁邊舊市政大樓,共譜一曲氣派的都會交響曲。

    歷史在一路上不斷被看到!看到傳統與人文留下史頁;看到現在科技影射的能源問題;看到傳統與現代交融共舞的身形!真的,那歷史不斷被「看到」!我一直沒看到摩天大樓!東京、紐約、上海…那印象中所謂國際大城的刻板印象,硬是在這裡被推翻!然而,那帝國的氣派與氣勢,卻沒有因為缺了個摩天大樓而稍有遜色!  

    兩德統一後的東柏林,曾寫著破敗的符號。然而,十七年後的今天,那舊有的建物依舊存在,仍繼續使用。來回東西柏林之間,環繞城市的輕軌站體,透露昔日兩德曾有的風情!重點是,沒有人將那段歷史所留下的東西視如敝屣!「讓歷史在城市能夠被看見!」,這句話在台灣人人會說,卻不知道那需要什麼要件!那要件是:「包容、尊重、珍惜」,對人、對事、對物、對環境皆應如此。

現代的柏林身影。

另一種價值  

    有一種價值是恆久存在的,那就是根著土地的青史!美麗也好、醜陋也罷,總會在日後呈現不同的功能;所以,面對、接受;而非排斥、抹殺!德國,深厚哲學思考不斷出現在政策執行、與社會行為的角落,反省、思辯、批判、實踐!理性是她的標記;但是,卻是國際上城市美學與國家遠見的報導常客。

    深根、非物化的形而上價值悄悄地出現在都市規劃與常民生活的每個小環扣;而遠見與美學,就在裡頭用時間累積、用智慧澆灌,然後落地生根! 


藍帶與綠帶在傳統家屋交錯其中。(徒賓根)

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景觀。
柏林布蘭登堡大門前主要道路,中間是人行步道,兩旁才是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高雄市柴山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